2024-09-18

蓝莲花研究出品,首发日期2022年10月24日

报告摘要

 
 
  • 尽管中国创新药面临(1)中国国家医疗体系的持续定价压力和(2)中美竞争可能从半导体蔓延到生物技术领域,我们认为其作为一个全球平价的力量和全球替代仿制药的力量为估值提供了支持。
  • 中国生物技术行业的四分之三可能在未来两年内消失,但这并不妨碍中国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生物技术的供应市场;
  • 我们看好百济神州(BGNE)因其全球布局和全面的竞争力。我们认为荣昌生物(RemeGen)被低估,同时我们认为康方生物(Akeso)正在向生物制药公司成功转型。
并非所有生物技术公司都能或应该转型为生物制药公司
作为一个本质上全球化的行业,从biotech升级为biopharma对许多公司来说是追求的目标,但我们认为这个转型转型充满风险,尤其在当前环境下。过去五年内CDE/NMPA(中国药品审评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了较为宽松的审批政策,而现在正在显示出收紧的迹象。国家医保谈判的出现则永久性地设置了中国创新药物的市场规模的天花板。然而,许多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仍在通过建立销售和生产渠道,踏上通向生物制药公司的征程。我们认为,许多公司可能会为这个不理性的行为付出代价。
 
全球药价压低者的角色有效,但不确定性存在
中国作为全球药价压低者的潜力在PD-1/L1的开发和定价中得到了充分展示,未来会有更多类似的案例出现,且效果可能更好。但美国的创新药物行业也有应对措施,控制仿制药替代的速度是其内置的调整机制。中国的创新必须足够快,以打破这一机制,才能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需求瓶颈 vs. 供应瓶颈
购买中国生物技术股票的论点存在一个关键弱点,即中国低廉的研发成本必须足够低,才能抵消其低药价。这种运作模式不如西方的反向模式,即以高价销售药品,同时将研发外包给中国或印度。虽然生物技术没有像EUV光刻技术那样的单一供应链瓶颈,但它确实存在需求瓶颈,而美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40%以上。中国的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公司必须长期学会适应这个挑战。